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指出,“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中国中化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集成旗下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板块的综合优势,向土地要潜力、向科技要效益,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让盐碱地从“白茫茫”变身“米粮仓”,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综合施策:规模化盐碱地的集中改良
自2022年开始,中国中化旗下中化环境在吉林省大安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当地积极推进多项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开展盐碱地水田、旱田全类型治理业务。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中化环境通过“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的技术手段,构建改良和培肥物料一体化施用技术,有效缩短耕层淡化和熟化时间。同时,选用耐盐碱水稻品种,对未开发的盐碱地进行种植整改,过程中施用中化环境微生物菌肥等地力提升材料,提高水稻产量。
除了通过土壤修复的方式唤醒“盐碱地”,中化环境在未利用地及耕地综合治理上还拥有三大核心策略。首先是打造盐碱地旱田开发循环农业模式。中化环境打造以甜高粱种植为核心的盐碱地旱田开发循环农业模式,集精深加工、种养结合于一体,有力带动当地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发展,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策略之二则是依托生物质发酵盐碱地修复材料技术,改善土壤肥力。中化环境利用该技术,可从盐碱土中分离出耐盐耐碱的地衣芽孢杆菌,利用该菌株再将花生壳、秸秆、玉米芯、大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后的材料不仅具备重金属吸附能力,还富含天然有机质、微生物及有机酸,可显著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盐碱程度,兼具肥料和土壤修复剂的多重功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三是研制含有天然矿物质的土壤修复材料。中化环境在农田修复领域拥有多项修复技术专利,其中自主研发的天然矿物混合材料和农田修复材料适用于多种污染及酸碱环境修复,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可迁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土壤养分,从而促进作物产量提升。
“我们已经实现了农业技术的多次升级迭代。盐碱地上也能种出更多米质好、价格高的水稻品种,而这些优质产品也给本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与中化环境长期合作攻关盐碱地治理的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介绍说。
截止到2024年6月,中化环境在吉林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总面积6902公顷,其中:盐碱地改水田项目3931公顷,盐碱地改旱田项目2971公顷。包括吉林西部最大单体盐碱地改水田项目-大安龙海灌片03片区项目,建设面积2010公顷,2023年开始建设,现已完成全部田间工程和全面种植工作,长势良好,预计2024年理论测产可达到400公斤/亩;吉林西部最大单体盐碱地改旱田项目-大安乐胜古城片区项目,建设面积1821公顷,2023年公司获得该片盐碱地30年经营权,2024年已完成一期300公顷工程、改良、种植工作,剩余地块即将开展植物生态修复,初步形成针对苏打盐碱地旱田“改地适种”与“改种适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上述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治理完成后,预计每年新增粮食1亿斤。
中化环境大安乐胜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
、
中化环境大安乐胜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
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改善水田)项目
前瞻布局:耕地保护和轻度盐碱地的持续改良
针对我国40%左右耕地土壤面临退化的问题,包括土壤养分失衡、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土壤生态功能变差等突出挑战,中国中化旗下中化化肥创新推出“厚圃”土壤健康战略。该战略致力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方案集成应用,守护土壤健康,激发土壤潜力。
目前,该平台已形成“土壤调理、土壤防控、土壤激活、土壤治理”四条产品线,并在云南、山东和河北等多个省份开展试点,通过各项针对性举措,有效解决耕地土壤存在的酸化、土传病害、有机质和微生物菌群缺失、重金属污染等土壤退化问题,助力耕地质量提升,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此基础上,中国中化进一步探索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潜力,因地制宜选育适应盐碱地的耐盐碱作物。依托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在现代育种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积累,中国中化瞄准国内重点作物,并以耐盐碱作物为突破口,系统布局盐碱地适种品种筛选和培育工作。包括以作物基因型、表现型、环境等大数据高效精准筛选、挖掘耐盐碱关键基因性状;通过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改良和创制适合不同类型盐碱地产能提升的育种材料;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加速耐盐碱品种的选育和应用示范等。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的同年6月,从沧州市南皮县乌马营镇传来好消息:采用先正达集团引进节水高产型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和全程种植方案的盐碱地小麦示范田实现亩产637.7公斤,这一产量大大超过当地旱碱麦亩产240公斤的平均水平。
南皮县乌马营镇的盐碱地块土壤酸碱度pH值为8.32,属于典型的碱性地块,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而“品育8012”具有节水、多抗、耐热、耐低温、发育稳健、耐盐碱等特点。中化农业MAP技术团队为激发“品育8012”产量潜力及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并通过涵盖农机农艺集成配套、精耕细播、高效施肥、绿色防控、促控结合的全程种植管理方案,为盐碱地小麦高产保驾护航。
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祥河村,一块达到中重度盐碱地的“撂荒地”经过中国中化旗下中化农业MAP一年的改良后,成功种出了大面积的玉米、饲草高粱等作物,良好的改良效果吸引了政府机构及众多种植企业、农户前来参观交流。大武口地处宁夏平原,降雨少、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MAP通过采用暗管排盐技术,控制并降低地下水位,将盐碱随水持续排出,并建设大型泵站从黄河引水,为整个基地提供水肥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根据整个农场盐碱土壤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盐碱地改良及种植方案。”大武口盐碱地示范农场负责人胡元峰介绍道。
在天津西青区,当地的滨海盐渍土壤pH值在8.5以上,盐度为3‰。2018年,中化农业MAP与天津市政府合作,在王稳庄镇建立天津MAP技术服务中心和2万亩小站稻示范农场。MAP技术团队经过技术创新和种植实验,从种和肥两方面入手,优选耐盐碱优质水稻品种,采用优质有机肥料和高品质酸性肥料,并通过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有效解决盐渍土壤施肥难的问题。最终,MAP团队成功将只能生长芦苇的盐碱地改造成适于水稻生长的良田,让小站稻在天津重焕生机。
在育种材料及品种开发方面,先正达集团中国与中科院合作推进四个优异大豆耐盐碱品种——科豆 35、科豆 103 、科豆 42 和东生118的培育开发。2023年,这些品种已在山东、宁夏、内蒙古、吉林、河南、黑龙江等多地开展品种测试。此外,在中重度盐碱地,先正达集团中国已完成8000份大豆遗传材料筛选,发现显著耐盐碱大豆种质56份,其中特别优异材料18份,这将为后续加快实现耐盐碱大豆优异品种的培育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中化农业MAP 改良后的宁夏大武口盐碱地
深耕细作:生物改良材料的持续研发
中国中化旗下沈阳院的土壤修复团队,在盐碱地土壤改良材料的研发领域深耕细作已有十余年。团队专注于调碱抗盐、消减土壤障碍因子、构建健康土壤耕层、提升土壤质量等关键技术研究,并主攻环境友好的生物源土壤修复菌剂。
团队研发的苏打盐碱地土壤调理剂已在全国多个典型盐碱地省份如吉林、新疆、内蒙古、宁夏、山西等地得到广泛应用。经过改良后的土壤,其pH值范围从8.2-10.5降至7.0-8.5,微生物活性提升3%至5%,每亩化肥使用量减少约5公斤。至今,该土壤调理剂的总计推广面积已达3060万亩,同时辐射带动周边9000万亩的土地改良。
“经过团队多年的研发和实践,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果。”辽宁省兴辽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沈阳院土壤修复团队负责人李婷婷说,“截至目前,我们成功研发出智慧化盐碱地土壤障碍因子快速诊断技术、搭建了涵盖“土壤-作物-微生物”三个维度的综合盐碱地治理模型,并构建了能够维系作物根际微域土壤健康的微生物顶级群落区系,同时,我们还牵头制定了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方案和改良路径,这些研究成果终于‘开花结果’。”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中化将继续勇担央企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双向发力,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奋力书写守护“大国粮仓”的新答卷。
沈阳院与中国农科院在吉林省乾安县联合开展盐碱地改良示范工作
应用沈阳院土壤改良技术后盐碱地对比